一、引言
该报告的是通过实地走访云南钢材市场(包括:泛亚市场、铁公鸡市场、坤骏大厦、能投电力园、昆明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同时对本周昆明钢材价格、市场供需平衡以及相关产业影响进行汇总分析,希望能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
一、价格
当前,云南省建筑钢材价格已滑落至年内新低水平。虽然与南昌的情况相似,熟悉云南市场的人士都知晓,云南省的报价是包到项目的价格,而南昌或贵阳则是库存自提的价格。因此,实际上云南省已然成为全国建材价格最低的地区之一。具体情况如下:
据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的检测数据表明,当前云南的主流成交价相较于全年平均价格降低了 597.7元,降幅为 15.2%。与全年的价格峰值相比下降 950元,降幅 22.1%;目前属于全年的谷值价。统计结果显示,一季度昆明均价和二季度均价对比,二季度低于一季度 243元;三季度:自 7 月截至目前(8月8日)的均价对比一季度均价下降了 517元,对比二季度均价下降了 273元。
因此,在今年竞争异常激烈的螺纹钢市场环境里,企业已是夹缝中求生存。但第三季度中的这一夹缝,螺纹钢价格的急速下跌,以致成为市场的深渊。
二、供应与需求
云南市场是直发市场,从市场报价习惯就能看出。日常报价均为厂发包到价,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家以昆明为中心建库囤货的为少数。投机需求以“锁货”的形式,依然保持钢厂直发。因此我们通过每周四调研云南省钢厂的厂内库存变化,和钢厂日产量来分析云南省的供需结构。
日产量方面:据兰格钢铁网昆明办事处的调研,截止8月8日今年云南省内7家钢厂平均日产量为 3.69万吨。其中一季度省内钢厂平均日产量为: 3.99万吨;较全年平均值增幅 8.1%;二季度省内钢厂平均日产量为: 3.45万吨;较全年平均值下降 6.5%,较一季度下降 13.53%;三季度:自7月截至目前(8月8日)省内钢厂日产量为:3.57万吨,较全年平均值下降 1.62%,较一季度下降 10.52%;较二季度 上升3.47%。
库存方面:据兰格钢铁网昆明办统计,截止今年8月8日云南省内7家钢厂平均厂内库存为 67.29万吨。对比去年厂内平均库存增幅 59.64%。今年一季度厂内平均库存为 67.67万吨,对比今年平均库存值增幅 5.6%;对比去年平均库存值增幅 60.54%。二季度厂内平均库存为 69.18万吨,对比今年平均库存增幅 2.8%,对比去年全年平均库存值增幅 64.12%;对比一季度平均库存增幅 2.2%。三季度:自7月截至目前(8月8日)平均厂内库存量为 62.4万吨,对比今年平均库存降幅 7.26%;对比去年全年厂内库存增幅 48%;对比一季度降幅 7.7%;对比二季度降幅 9.8%。
小编试着通过对云南省钢厂厂内库存变化的统计,推断市场需求状况。也就是说,若库存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则意味着需求或许也跟着存在一定的波动。那么,需求整体可能处于增长态势或者高于供应,反之则小于供应。截至8月8日,今年云南库存变化的平均值为 0.48,与去年全年库存变化的平均值 0.076相较,增幅颇为显著。今年一季度厂内库存变化值为 4.2,呈增长态势;二季度厂内库存变化值为 -2.19;三季度自7月截至当前(8月8日)厂内库存变化值为 -1.15。依此思路,小编察见到一些问题:一方面,全年库存变化值差距较大,说明今年云南整体的需求增长未达预期,致使产品销售速度放缓,库存积压增多。也就是说,市场需求结构在发生变化,而现有的库存产品与新的需求出现不匹配的情形。另一方面,从供应角度而言,鉴于行情波动,市场涨跌氛围致使有时市场采购计划欠妥,诸如供货量陡然增大、交货时间提前等,提前透支需求,而后持续力匮乏,市场需求总是呈现昙花一现的出货状况。
不过,借由库存变化来推测市场需求,此类解释存有片面性,库存变化下降,也可能是厂家减产致使库存下降,而非市场需求增加所致。
三、总结
数据整理到现在,想必老铁们和我一样,察觉到今年云南的库存量大幅高于去年,然而市场需求远远滞后于供应。显而易见,云南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态势。就像每次小编走访市场,老铁们谈及云南价格时,第二句话往往便是厂家减产不及时也不果断。每遇市场价格下跌且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中时,市场在需求端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唯有从供应端寄予期望,于是便将压力施加给厂家。
小编分别从市场和厂家的视角来分析此事,为何一方苦苦期盼,而另一方却颇为为难。
我们首先看市场对厂家减产后所期望达成的成效:
1. 缓解了供应过剩。缩减市场上钢材的供应量,有益于改良供需关系,避免因供应过剩而引发价格过度下跌。
2. 稳定或提升价格。当供应减少时,钢材价格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支撑,甚至可能呈现上涨态势。
3. 降低库存压力。有助于降低省内的库存水平,削减库存管理的成本与风险。
而厂家对于减产所担忧以及将会面临的情况:
1. 当地市场份额的变动。厂家担心减产会致使客户流失,使竞争对手趁机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影响企业长期的市场地位。
2. 固定成本压力。钢厂通常存在高额的固定成本,例如设备折旧、厂房租赁等。减产可能难以充分分摊这些固定成本,从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扬,利润降低。
3. 就业和社会责任。减产或许会造成工人失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钢厂因此可能承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压力。
4. 对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认为当下的需求低迷只是暂时现象,未来市场将会回暖,所以不愿过早进行减产。
5. 供应链的依赖。与原料供应商签订了长期合同,若减产则可能面临量不达标违约风险或者损害与供应商的关系。
6. 资金和债务压力。部分钢厂或许背负着沉重的债务,需要维持一定的产量来创造充足的现金流用以偿还债务和利息。
7. 行业竞争态势。担心一旦减产,重新恢复生产时会在技术、人员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遭遇困难,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8. 政府政策影响。某些地区的政府可能针对钢厂的生产存在一定的要求或激励政策,鼓励其维持一定的产量。
9. 维持品牌形象。持续且稳定的供应有利于维护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声誉。
这些现实问题,对于一个庞大的生产企业而言,其内部供应链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或许厂家有减产的想法,然而真正落实起来需要制定方案,也需要时间。如果在能扛得住亏损范围内,或许保持一定的观望态度。正如小编在走访市场时,与工程配送商谈到公司规格缩小的话题。他们表示,由于今年回款未达预期,并且工程存量也在减少。第一年或许能够选择躺平,少承接项目。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便会开始感到焦虑。并且众多闽系企业属于家族众筹模式,这意味着不投资就无法盈利,而资金在账上每天都要承担利息,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停止运作。所以,将市场的期望与厂家实际所要面临的状况相对比,厂家甚至还得承担跌价造成的亏损。既然无法停止,是否能够考虑进行多元化发展,实现多品种经营。填补自身省内的空缺部分,于众多夹缝之中谋求生存。
实际上,关于云南此次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我的同事蜀道山已经分析得极为透彻。供需失衡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厂家仍需依靠自身解决;新旧国标的更替对投机需求的影响大于真实用钢企业的影响。
小编也走访了多家终端用钢企业,目前并没有特殊或者硬性的要求,必须是新国标。这就好比,做饭的人焦虑食材并非吃饭的人想要的,可实际上吃饭的人并没有特别在意。那些在一旁既不吃也不喝却总是起哄的人,着实让人不明白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即便想要薅羊毛,也不能不顾市场的生死存亡。
市场有巨大的包容性,它甚至是喜欢活跃的。但这始终是个钢材的贸易市场,而贸易的本质是基于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交换。其核心在于通过正常的供需关系和价值交换,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转。而资本投机则侧重于利用短期内资产价格的波动来获取高额利润。往往是不依赖于资产本身的内在价值。然而,小编个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度的资本投机也可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但,一旦失控,就可能偏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轨道,与贸易的本质目标相背离。
那么小编预计下周,在钢厂厂家和市场商家的共同努力、持续解决问题的状况下,市场或将迎来更好的改善并向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