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两件事让笔者感触颇深。 一件是,观致汽车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回购保障计划”。从10月1日起至11月30日,凡购买观致任意车型的消费者,一年期满后,厂家可按购车价的80%购回汽车。尽管观致在新闻中称,“'回购保障计划’旨在建立消费者对观致汽车这一新品牌的信任,使消费者更安心地购买产品”。但了解观致销售情况的都知道,“回购保障”之招,实在是其新车上市快一年但销售困局仍无法打破的“委屈无奈”之举。 另一件事情是,据本报报道,贵州某消费者为了买到某主流品牌的某款畅销车而不浪费“等待”时间,不远千里跨省跑到广东东莞厚街。最后这位消费者买到了想要的车,但没曾想半个月后拿到车牌回去安装时,却发现新车的保险杠凹进去了一块,而且安装车牌的位置还有明显锈点。如今,这位贵州的消费者还在东莞和4S店扯皮——— 保险杠凹进去和锈点到底是谁的责任? 老实说,国内车市有太多的一般人理解不了的这种现象。一方面,某品牌某款车问题多多,且有的问题还颇严重,但抢购的消费者仍“趋之若鹜”。又或者某几款车,即使社会上出现了有针对性的较大规模的车主维权活动,其销售却不见受“负面”影响,反而直线增长!而另一方面,某些品牌产品,当然也包括一些自主品牌,尽管各种测试下来都非常不错,并有车主的长期使用来验证这些产品确实不错,但这些产品的销售却仍然乏人问津! 解释这种现象,泛泛而言,品牌的影响,品牌的溢价,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当不止一次碰到———一边厢某些品牌车主的维权故事正在发生,而笔者也反复告诫买某些品牌车型要小心运气不好而“受气”时,朋友们却还是执着于此时,笔者确实还是有些不得其解。 品牌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吗?同样是本报刚刚做过的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在现有有车一族二次购车时,其仍然选择现有品牌的比例不到三成。而本报这个调查,覆盖了多数主流品牌。波士顿咨询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也印证了本报的这个调查结论。两个调查结论都表明——— 国内汽车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和归属感,其实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 在笔者看来,现时“委屈”的厂家和“愿受气”的消费者、市场上品牌号召力表象和种种调查结论之间的矛盾,其实正好反映了国内车市的品牌生态。一方面,某些品牌繁花似锦但危机重重;另一方面,某些品牌多方遇冷却在暗自发力。在潮流暗涌中,一场品牌的马拉松比赛,还远远未到分出名次之时。而最终如何在这个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那就要看各厂家在产品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上的真心付出啦。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