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新上任的印度总理莫迪在首都新德里高调启动“印度制造”计划,“印度制造”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较快的发展速度、巨大的发展潜力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印度制造的“软肋”也十分明显,如基础设施难题及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应如何参与到“印度制造”所带来的全球分工的变革中?本报告认为,我国在输出终端产品的同时要加大在印度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到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印度软件优势与中国硬件优势结合中实现突破,形成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模式。 印度制造业发展存在诸多优势使其成为世界焦点 (一)市场规模大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2013年,印度人口总数达到12.59亿人,GDP达到1.86亿美元,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形势、卢比贬值、国内制造能力等因素影响,印度进口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进口的增速和规模都大于出口,是石油、矿产、电子产品、非电子类机械、珠宝、煤炭、有机化学品、交通设备、食用植物油等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2012/2013财年,印度商品进口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5.35%,是中国进口增长速度的3.25倍。2012/2013财年,印度商品进口额达到了4907.37亿美元,是阿联酋、中国、美国等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二)发展速度快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业和消费品实现了由严重短缺到基本自给的转变。同时,依托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印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轻工、纺织、钢铁、水泥、机械等各种主要工业品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以软件、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13/2014财年增长了6.8%,占GDP比重上升到57%,已经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输出国。进入本世纪以来,印度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推进,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4.7%,在金砖国家中增速排名第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发展潜力大 当前,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印度人均GDP为1505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22%,处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新贫困标准(日生活费用1.25美元以下),印度目前有3.55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9.8%。贫困人口比例较高、基础设施较差、社会保障不健全,使得印度大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较低,使得印度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印度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印度居民的收入水平会以较快的速度提升,从而使印度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四)莫迪政府极力打造“印度制造” 印度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而肥沃的农业耕地以及庞大而具有潜力的市场空间,具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如此,英语是印度的通用语言,这使得印度的商品和服务开展国际竞争具备了先天的优势。近年来,印度政府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力争打造“印度制造”品牌形象,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就业的快速增长,改变贸易逆差逐年加大的颓势。2014年印度“独立日”期间,新任印度总理莫迪向全世界发出了到印度投资制造业的邀请,启动了一站式资讯网站“印度制造网”,计划通过努力将印度制造业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将印度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