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揭开面纱,改革和稳增长依然是主题词。但多位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形势的研判、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央行政策的效力等均存在诸多分歧,对于改革与增长的优先次序也是各抒己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分析认为,今年央行政策的三大转变之一,就是提供除了货币供应量之外的手段,增加直接投资,比如调动资本市场、提高居民储蓄的利用率,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1总基调: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从M2的绝对值来看,2014年末M2余额122.8万亿,若2015年实现同比增长12%,年内新增约14.7万亿,为近年来新低。虽然M2增速创新低,但多位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货币供应“尽管基调仍是稳健,但是已经大大隐含宽松。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观点鲜明地指出“名为稳健,实为宽松”:“通胀目标水平3%与现实通缩风险反差大,显示出2015年注定是货币政策的宽松之年。” 朱宁向记者分析,“随着M2余额的基数不断扩大,即使近几年M2的增幅有所下降,货币供应规模也依然正常增长,每年新增十几亿元。” 2恶形势:滞涨概率有多大? 数据显示,2012年3月至今,用来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5个月负增长。虽然2015年2月PPI有所回暖,但考虑到节日因素,形势依然不乐观;与此同时,2015年1月CPI持续低位运行,同比仅上涨0.8%。两个数据的低迷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通缩”问题的担忧。虽然对于中国经济是否陷入全面通缩仍未有定论,但市场普遍认为,工业领域的结构性通缩已成事实。 对于通缩的提法,学界比市场冷静一些。朱宁告诉记者,“通缩这个提法不太科学。毕竟从没有通胀压力到陷入通缩,中间还是有很长一段路,目前各项指标还算平稳。” 虽然学界对全球货币超发对中国通胀目标的影响尚无定论,但央行对此还是很重视,货币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来自国际资金的变化:外汇占款减少。从2015年的预期来看,以上影响M2增速的因素依然存在,央行已经表示,将通过采取新的流动性调节工具来对冲外汇占款减少带来的影响,包括SLF、MLF等多种期限的定向工具,力保流动性的稳定。 3新战术:调控手段丰富弹性 面对新经济形势,“降准降息成为常态”是经济学家和市场的普遍共识,除此之外,央行还有哪些办法? 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对于这一点,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曾预测,“央行政策正从汇率调控转向利率调控,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这是央行政策越来越与欧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朱宁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从控制“量”转向更灵活的调控手段,是金融改革的努力方向。朱宁指出,今年央行政策的三大转变之一,就是提供除了货币供应量之外的手段,增加直接投资,比如调动资本市场、提高居民储蓄的利用率。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直接投融资,“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4旧约束:央行也有改革之痛 降准降息常态化,微刺激等各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如何保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如何保证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呢? 朱宁向记者表示,“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解释,最核心的还是取决于金融改革,让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后,才能允许金融机构违约破产,让市场有甄别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定价权利。 在诸多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会议中(如G20等),央行行长及财长会议往往是重中之重。而中国的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长,和国外的同行比,决策权的含金量是大幅缩水的。就财政金融问题,中国往往需要来两个分管副总理才能协调。 对比中美两国央行,朱宁向记者分析三个方面,“美国央行独立,货币政策、监管思路独立;其次中国央行担负的责任众多,既要担负金融稳定,又要担负金融改革,难度更大;而且,人民币还没成为国际货币,中国央行还面临重大国际化的压力。” (节选自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