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报道,由于分歧难以化解,伊核问题六国和伊朗未能按原计划在3月31日前达成一项框架协议。不过,各方并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谈判在4月1日晚继续举行。 谈判前,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曾指出,伊朗谈判代表可能会就如何消除分歧提出“新提议”。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鉴于谈判或已到了“决定时刻”,美国国务卿克里和施泰因迈尔决定将谈判再延长一天。克里原计划在3月31日离开,但目前仍留在谈判所在地瑞士洛桑。此消息已得到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玛丽·哈尔夫的确认。她说,“我们想继续谈判进程,但是目前尚未达成政治理解,因此,至少在4月2日上午之前,国务卿克里将会留在洛桑,继续参与谈判。” 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也已从巴黎飞抵洛桑,足以表明谈判愈发紧张。据法比尤斯办公室透露,法比尤斯曾于4月1日凌晨离开洛桑,返回巴黎参加内阁会议。 “很显然,每一位谈判代表都不得不接受谈判破裂的可能,”施泰因迈尔说,“但我要说的是,我们聚在洛桑,忽视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据报道,当地时间4月1日,克里与伊朗外长扎里夫举行了单独会晤。 扎里夫坚称,在核协议谈判的问题上,伊朗已经表现出灵活性,所以能够达成共识主要取决于伊核问题六国能否给予同样的灵活性。此前,美国政府曾预计,最终协议将在6月30日前完成。 眼下,谈判各方在一些具体细节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包括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伊朗核计划,如何取消对伊朗的制裁等。 暂且不提其他国家谈判代表的坚持,单就美国和伊朗两国代表就始终僵持不下。比如说,美国政府及其渴望对伊朗核计划施以明确限制,在确保伊朗兑现责任之前不会取消任何制裁举措。然而,伊朗方面则坚持要求,制裁免除应该在前。 伊朗副外长阿拉克奇表示,伊朗要求国际社会立刻解除金融、原油、银行领域的制裁,其它方面制裁需要找出解决办法的框架。 3月31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对外表示,将尽快搭乘飞机返回洛桑参加核谈判,同时指出谈判前景并不像之前报道的那么坏。他说,“我认为进展还挺顺利的。谈判时限已被延长,'个别问题’仍存在。” 此前,有报道称,拉夫罗夫于当地时间3月30日离开洛桑前往莫斯科,并称若伊朗核谈判有协议达成迹象才会重返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