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背靠腾讯、阿里的滴滴、快的以两种模式入局拼车领域,而百度更是连连出手,先后投资51用车和天天用车两家拼车企业。随着移动出行行业“土豪们”的再三布局,围绕出行领域铺设更全的业务,这些本身体量较小的拼车企业应该积极应战还是赶紧“抱大腿”? 巨头入局拓产业链 从出租车到专车,BAT斥资的打车软件将烧钱圈地风带到了这些行业。而日前,滴滴、快的又推出了“滴滴顺风车”、“一号快车”并正式宣布即将上线代驾业务。另一边,顺利成为Uber、易到用车股东的百度也加紧投资,接连几天内便将51用车与天天用车纳入麾下。不得不说,又一轮烧钱战即将爆发。 行业巨头的动向总是引人注目。有分析人士指出,自滴滴、快的整合后,相继火速上线多个业务,这便是为了布局更多应用场景以充实整个移动出行生态,以及实现构建产业链的目的。在前期市场投入以及拥有较大用户流量以后,拓宽多个业务将更好地利用其资源。 另外,百度的投资也出于此目的。上述分析人士坦言,由于入手较晚且在支付环节略为不足,基于资本的合作方式找到细分领域中较有竞争优势的合作对象与其联手更适合百度。这样不必在各个业务中消耗太多精力,还能对竞争对手起到牵制作用。“重要的是构建补充百度LBS(位置服务)开放平台。” 拼车企业势单力薄 国外打车应用巨头Uber与Lyft模式成型后,除了出租车、专车,更多出行应用场景也被国内创业者看中。不过由于体量小,企业在各自领域的争夺比起巨头间在打车、专车重头市场的厮杀可谓小巫见大巫。 拿拼车来说,国内目前有嘀嗒拼车、51用车、天天用车、爱拼车、微微拼车、彩虹拼车等众多参与企业,但仍未有市场份额稳居首位的领先者。 移动出行模式虽并未被政策认可,但十分活跃的市场也证实了需求所在。不少创业者在预测政策走向的前提下挖掘出行应用场景,企图占领市场空白。易观国际分析师张旭认为,虽然当前政策方面趋于放宽,但仍少不了一些限制,而中小企业对政策风险的承受能力显然不如巨头公司。 “除了政策方面,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也无法跟上大方烧钱的巨头。”张旭还指出,即使已经在市场上活跃了一段时间,这些企业若想靠自己的品牌站住脚跟依然很难。 靠拢巨头寻发展 除了51用车和天天用车接住了百度的橄榄枝外,不久前业内也传出了嘀嗒拼车在与国际用车大佬Uber洽谈合作事宜的消息。不管是迫于竞争压力还是渴求注入资本,只要获得发展空间就是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并入巨头阵营对于拼车创业企业来说也是获得资源的途径。“滴滴、快的拥有打车、租车、专车等业务,这些用户流量都可以直接导入到新的拼车业务”,一位金姓业内人士坦言,现存的拼车企业需要得到这些方面的支持。 现任51用车CEO、时任哈哈拼车CEO的李华兵曾于去年表示,拼车行业还处在优化产品、小规模试验、不断获取初期用户的阶段,并不适合烧钱。而近日获得百度融资后他高调表示,“补贴是必要的,如果补贴大战开始,51用车会奉陪到底”。据了解,51用车将可能与百度钱包合作补贴发展用户。 此外,他还表示,51用车将以拼车为入口,未来肯定会涉足汽车后市场,只是目前考虑的是先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