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今年上半年北京工业和信息服务业运行稳中提质,共实现增加值2868.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1/4以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转型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现代制造业表现抢眼 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在调整疏解中连续4个月回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连续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以生物医药、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占工业的比重超过51%,创历史新高。 截至5月底,大中型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超百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数2.3万件;规模以上工业劳产率31.4万元/人,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7倍;利润增长1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上半年,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9.1%和10.7%;以城市发展新区为核心的工业重点区域发展较好,产值增长3.1%,其中顺义区增长12.2%,大兴区增长13.4%。 产业疏解成效显著 当前北京市产业疏解成效显著,确保禁限项目“零准入”,加快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调整退出。今年已关停174家,2013年至今累计关停1180家。截至今年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01.2万人,同比减少6.4万人,其中城六区减少2.2万人。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数据显示,目前该市累计签约“4+N”合作平台工业项目60个,涉及投资956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20个,完成投资72亿元。共建产业园区不断结出硕果,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首钢京唐二期、北汽福田、城建重工等一批项目签约入驻;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13家企业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总投资约20亿元的张北云联数据中心和数据港张北数据中心交付试运营。重大转移项目进展加快,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正式投产,总投资74.5亿元的北京现代四工厂已取得车辆生产资质,即将投产。 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编制印发高精尖产品目录和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细化正面清单,引导高精尖产业增量发展和存量技术改造升级。新增3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8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总数居全国之首。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北京。高精尖基金签约规模已达40亿元,基本完成在八大专项的基金布局。1~5月,工业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1%。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10个远郊区率先完成入户光改,全市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达11.4兆,较2014年底提高了1.2倍。协调主导电信运营商实行第五次宽带提速,以“50兆起步、100兆普及”为目标,实现光纤宽带签约速率免费翻倍。此外,居民健康卡纳入“北京通”范围,首批健康卡已在平谷区正式发放,今年上半年新发放北京通卡165万张,累计发放665万张。依托“北京网”和“北京服务您”创新推出公积金查询、违章缴罚、生活缴费等便民应用。初步建立全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已完成59万家机构的赋码和转码工作。 为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北京市梳理7类149项职权事项的权力清单并对外公布。新取消4项行政职权事项、1项行政审批子项和4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着力强化创新驱动 据介绍,下半年北京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将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产业疏解,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其中,重点是要做好确保完成2500家违法违规排污和生产经营企业清理整治工作;加快建设京津冀产业共建示范园区;推动一批高精尖项目加快建设;着力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全国智能制造高地;着力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着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狠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宽带“提速降费”;加快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应用;抓好“北京通”的推广应用等。 相关报道 北京制造业在创新发展中实现嬗变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明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2016年版)》、《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6年版)》等两个文件,释放了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政策信号。 当前,北京制造业正在按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方向,进行深刻的调整与转型,调整幅度之大、难度之大、力度之大,是北京工业发展史上空前的。调整工作也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而调整的本质目的是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发挥主导作用。 据初步测算分析,现在北京拥有高精尖产品的企业占工业企业的比例不到30%。为此该市计划争取花5年时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50%,再经过10年努力,使这个比例达到70%,初步构建高精尖产品的创造体系。 在具体部署中,《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2016年版)》提出了36个产品方向,以后还将根据产业技术演进趋势动态更新。目录不仅仅是指导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还应该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起引导作用。为此,该市将坚决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持在更大空间平台上形成原创技术为支撑、高精尖产品为牵引、区域合理分工的大产业链条和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工业技改投入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不到20%,远低于全国约4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市还存在一大批高端企业仍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减人,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标。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强化技术改造意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发布技术改造目录同以往的技术改造支持方向有根本的不同。以往的技术改造更多地采用成熟技术,主要以扩大优势产品产能为目标。下一步推进的技术改造,要更多地采用创新技术,聚焦于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存量企业从材料、工艺、制造过程到价值实现的深度升级。这次发布的目录细化提出了智能制造、节能降耗、降污减排、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5个方面36条技术改造方向。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围绕这些重点方向,实施1000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使一大批企业实现华丽转身、轻盈腾飞。这将是北京市工业未来五年新增投资的重要投向。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推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已由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为主向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转换,需要在高精尖产品创造上发力。两个目录是结合该市实际,落实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具体体现,不仅向社会释放了发展什么的方向性信号,也是指引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依据。下一步还将研究出台措施,把调整疏解释放的要素资源引导至高精尖产业,实现腾笼换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