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

现代物流报就钢铁去产能采访分析师王国清

发表日期:2016-08-26 09:08:19 兰格钢铁

    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我国钢铁去产能1300多万吨,钢铁去产能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47%,尚未过半。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按照全面的去产能目标来说,前7个月才完成47%,剩下的5个月任务会更重。那么,无论是国有钢企还是民企,以及身处其中的钢企职工,在政策压力及艰巨任务下,又该如何积极应对呢?为此,《现代物流报》记者对兰格网钢铁信息中心主任王国清、分析师王英广、主编何杭生进行了采访,听专家为我们深入解析。

供给侧改革元年,去产能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引发高层频繁关注。钢铁、煤炭因产能严重过剩又正中“靶心”。近期中央层面连发“军令”加码去产能,将地方和国有企业任务完成时间分别提前至11月上旬和月底,目前已启动全面督查。严峻形势下,去产能工作如何更好地进行呢?

现代物流报:在当前钢铁去产能的攻坚阶段,上半年完成任务情况不容乐观,但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您看来,今年的任务能不能顺利完成,上半年去产能工作有没有哪些可取之处?

◎何杭生:供给侧改革下去产能任务将顺利实施

按目前的进度,7个月完成47%,2016年余下还有5个月53%的任务,相比起来确实压力会较大。但是其实上,在2015年底国家正式推出“供给侧改革”的观点到2016年年初具体细则出台和任务下达,以及企业正式实施期间,仍旧有着1~2个月的真空期。因此实际情况是可以预计国家政府在5个月期间就完成了47%,那么余下的5个月53%任务也就相比可以实现。

另一方面,在之前的去产能过程中,全国各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并在稳步推进当中,所以相比前几年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此次力度庞大,态度严谨,执行严格,因此在下半年的任务压力下,借鉴上半年的经验和严控产能新增的条件下,各个省市对去产能任务会逐步顺利推进,逐步加速淘汰,并越来越顺手。那么余下的5个月53%任务完成也就指日可待。

◎王国清:央企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对去产能意义重大

央企武钢和宝钢重组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通过武钢、宝钢企业间资产整合,如防城港和湛江港项目的集中规划以及未来城市钢厂搬迁过程中产能的统一布局和综合处理,对实现钢铁行业中央国资委直属大企业的去产能目标意义重大。同时,通过宝钢、武钢的强强联合,能够为我国钢铁业的兼并重组树立先行典范,形成一个产业链更加完整、综合实力更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而促进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记者视角:任务虽然艰巨,但市场预期基本可以实现。两大钢铁巨头的顺利重组,这对整个钢铁产业的利好无疑是巨大的,也给 “十三五”期间的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开了个好头。使得未来钢铁业的过剩问题可以缓解,钢企业绩也会逐步改善,并反作用国家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现代物流报:在本轮去产能过程中,民企又该如何应对?央企或国企战略重组,对民营钢企来说是喜还是忧,民企有没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何杭生:挑战与压力下,民企要“强身健体”

央企或国企实现重组,对民营钢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原本钢企的竞争优势已经十分巨大,民营钢企一般只有价格和产品两个方面才可以竞争国企。所以目前国企重组,强强联合,这不仅仅对钢铁商品市场的份额重新划分和归属,也是对钢铁企业发展转型形成新的压力。

所以,民营钢企主要需要朝三个方面其增强自身实力。

一是产品创新。对于当前的钢铁市场,虽然去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过剩问题,但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压力依旧存在。

二是降本增效。首先是从成本上缩减,不仅仅是采购成本,还有销售成本。采购方面:争取拿到矿石进口许可证,直接采购货源,或港口远期订单采购,索价保单;销售方面:钢厂直发资源比例增加,代理商货源发货集中等。再结合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或套利操作,可以大幅缩减价格波动的亏损以及供应链拉长带来的成本支出。其次在效益上增加,不仅仅是价格的优势和销售数量的优势,还有后期的服务效益,包括物流、加工等。

三是互联网+。钢铁电商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着。钢企绿色转型,不仅仅是环保问题上的减少污染,也是产业结构上的突出变革。在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制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企业通过互联网+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在信息推广、产品销售、原料采购、进出口业务、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更好的对接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企业发展新生态。所以钢企应该拥抱互联网,实现企业在线化和金融化。

◎王国清:严格执行政策的同时,做好自身转型升级

民营钢铁企业在目前去产能、兼并重组的浪潮中,重点要做好企业的转型升级,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降本增效。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如何贯彻执行;切实做好企业各方面工作,确保企业运营符合钢铁行业相关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王英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保持竞争优势

央企或国企在重组中受政府影响较大,在执行力上也会好于民企,重组后规模迅速放大。但体制问题决定民营钢企更有灵活性,在面对市场形势快速做出反应和部署,往往盈利能力要好于国企,这就说明民企有较强的竞争力。只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能抵住各方面压力,竞争优势都可以从品质,品牌、管理、技术以及综合实力等多方面来获得。民企拥有活力,现在政策放开,允许国企和民企打破资产整合困挠,企业整合会出现新局面。

记者视角:民企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兼并重组方面,民企应量力而行,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去推进,切忌搞 “拉郎配”式的或者抱团取暖式的联合重组。

现代物流报:面临大考,职工安置问题成为去产能工作绕不开的一道坎,对钢企职工来说又该怎么做呢?

王国清:积极修炼 提升自己

去产能的过程不可避免要面对去产能部分的职工面临下岗再就业的问题。对于职工来说,首先要积极面对去产能造成的失业冲击。积极参加企业和政府部门组织的就业扶持计划中的转岗职业培训和招聘会等活动,自身也要多提升技能和拓宽就业渠道,争取能够早日实现转岗再就业;对于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可以选择退养,也可以积极谋求新的工作手段;像目前很多去产能职工选择做司机、餐饮等职业。

王英广:转变思想 调整心态

首先要有思想转变,在钢铁行业过剩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分流是必然的,但是目前的下岗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远比90年代末企业职工下岗宽松的多,产业多元化和服务业比重提高、互联网等行业崛起,职工在再安置就业的途径较多。其次是调整好心态,积极再就业。很多职工干了几十年,对钢厂有了很深的感情,但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适应环境的发展,穷则变,变则通。职工安置光靠政府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企业、政府和个人共同协调应对,退出职工的社保权益必须得到保证,在物质方面建设的时候也要有精神方面的建设。

记者视角:虽然目前中央财政将在未来三年拿出1000个亿的奖补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中央财政于今年5月19日已拨付2016年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276.43亿元,以支持地方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还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前做好“改行”的准备。

如何确保完成任务?进展缓慢要问责

如今,在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中进展缓慢、工作不力的地方,再也无法侥幸下去。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多措并举,确保完成今年化解过剩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的硬目标。截至7月末的数据显示分析,下半年的去产能将会追进度、抢时间,难度比上半年更大。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坦言,上半年之所以去产能进展缓慢,是因为部分地区对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发展。同时去产能涉及到人员安置、资产处置、债权债务以及产业布局等,钢铁煤炭的价格回升也动摇了一些企业和地方对钢铁煤炭去产能的决心。

因此,赵辰昕在会上强调,为了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加快去产能工作进度,发改委频出“大招”:一是将责任层层细化分解到具体的企业、项目和责任人,确保每项工作、每个时间节点都有人负责、有人督查。把今年压减数量具体明确到每台设备、每个矿点。二是落实月度报告通报制度,从8月份开始,对各地去产能工作月报进展情况进行报告通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三是加强实地督查,部际联席会议将于近期赴各地开展去产能工作全面督查,加强督促检查问责,确保任务目标完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持有相同意见,他认为要想实现去产能的全年任务目标,就要有具体的任务计划,能够真正落实在人身上。去产能,其实也就是利益主体双方博弈的过程,要切实落实好去产能,就离不开下硬性的指标,实行目标责任制。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匡贤明则认为,去产能不是简单的进行总量控制,而是要通过淘汰落后的产能,推进结构的优化,重构整个煤炭行业的新业态。在部署去产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一定要把去产能和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相关的服务业。

其次,要想在今年年内完成今年的去产能任务,就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督和行政监察的力量。

此外,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解决员工的就业以及技能培训问题。(现代物流报)

相关阅读
现代物流报就钢铁去产能采访分析师王国清[09:08]
经济观察报就下半年钢铁去产能采访分析师王国清[08-19]
经济观察报就河北省钢铁产量采访分析师王国清[08-12]
国际商报就贸易摩擦采访分析师王国清[08-10]
经济观察报就下半年需求采访分析师王国清[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