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航运和造船市场持续呈现低迷态势,尽管航运市场有所恢复,但难回高峰状态。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全球船舶行业将延续2017年走势,低位徘徊下的船价,让船舶业难以走出微利时代。 3月23日,福建省船舶出口基地商会与中信保福建分公司日前在福州举办一场船舶形势研讨会,分别邀请了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行业分析师蔡璐、国际航运研究和咨询机构德鲁里公司项目经理董舟等120多名福建业界人士对当前的船舶市场形势分析,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据了解,2017年全球的新船订单成交量为7400多万吨,比2016年新船订单成交量高出一番还多。从新船订单成交量上不难看出,航运市场有所恢复,不过远未达到2009年(新单成交量在9000万~1亿吨)高峰时期的状况,只是有所恢复。至于恢复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船东确实有一些运营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部分船东的资产保值增值和抄底心理,使2017年的新船订单成交量达到了7400多万吨的水平。总体来看,比2016年强很多,但2017年成交的船价都比较低。 2018年全球船舶市场如何?是否会出现走出低谷的迹象?对此,有机构预测认为,2018年新船订单量大概在7500万吨左右,跟2017年基本上持平,而新船订单量大概在9000万吨左右,比2017年略有增长,但船价依然还在底部,不会有大的提升。因此,2018年中国船舶市场仍将处于困难时期,而不断上涨的成本是船舶业难以走出微利的主因之一。 包张静对2018年全球船舶海工市场走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成交量大幅回升压力未能取得突破,同时企业接单决策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同时,全产业链供求关系没有实质性的扭转,航运业的运力绝对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新船订单为何会出现超预期的回升,这种回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都是值得大家认真加以思考的。 另外,还分别针对散货船、原油船、集装箱船、LNG船、钻井平台、海工辅助船、客滚船、滚装船等市场前景,包张静认为,2018年全球造船市场新船需求将处于稳中有升的新格局,7500万载重吨将是成交量的大概率事件。在新船价格方面,尽管市场竞争仍然十分激烈,但在成本压力作用下,短期开工缺口略有缓解的全球骨干造船企业存在明显的提价意愿和预期,因此2018年新造船价存在一定的抬升空间。包张静认为,今后新船订单来源呈现多元化,要重点关注散货船(特别是大型和灵便型的船型),关注大型原油船和成品油船,继续挖掘集装箱市场。 蔡璐认为,船舶行业的特性具有双属性,着重是以市场为主体,其风险具有极高的同步性,特别是行业信用风险等。其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性就是具有跨国别、全球紧密联动的特性。蔡璐指出,航运市场的繁荣和衰退几乎一直在演绎着交替循环的变化轨迹,即所谓的周期性,由此导致船舶行业同样面临着周期性的,希望大家要善于把握。 董舟认为,海工辅助船市场取决于石油价格的走势,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没有大幅上升空间的可能。全球石油勘探与投资在2018年初出现回暖,但大部分是集中在陆域开发,与海工辅助船关系不大。另外,全球石油消费进入增长的“瓶颈期”,导致石油需求增速放缓。当前,海工辅助船的船龄普遍较短,船东“不忍心”提前进行拆解;亚洲成为全球石油消费的最强劲的增长点,有助于拉动海上石油勘探的需求,但积压的海工辅助船足以满足,同时,海工辅助船的运力明显放缓供给过剩得到缓解,新造海工辅助船寥寥无几。未来科技进步,海工辅助船将进入“大型化”阶段,中小型海工辅助船还将提前离场。基于上述因素,董舟认为,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海工辅助船没有大幅上升空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