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来到河钢石钢轧钢厂,只见大棒线质量负责人端和健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通过大数据平台,查找高端钢种的质量参数。他轻轻点动鼠标,就调取了该钢种的开轧温度、除鳞水压力等数据信息。“同样是提取数据,与之前相比,操作速度大大加快。”端和健说。 端和健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在质量提升过程中,需要经常对钢材轧制的参数进行分析,尤其是在跟踪重点钢种时,可能要耗费大量时间整理数据,而大数据平台极大地方便了他的工作。端和健说:“产品质量提升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上一流程和下一流程有一个整体了解。如今,只要登陆大数据平台,这些数据信息随时都可以调取,分析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这个为职工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平台,背后凝结着另一些人的心血。查找高端钢种质量参数功能的实现来自这一平台上的关键质量控制数据模块。这一模块是由信息物流中心的黄菁参与制作的。黄菁作为数据采集组组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接到制作增加轧线关键质量控制点的任务后,她开始着手寻找切入点。 “之前做过炼钢转炉质量控制点模块,刚开始我们准备按照经验进行。”黄菁回忆说。经过分析,黄菁很快发现,因为炼钢按转炉冶炼制度进行,每个工序都有明确的工艺参数判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只需要按照时间节点即可找到相应的数值。可是轧钢采用连续作业模式,温度、除鳞水压力等参数在时间轴上形成了一条条高低不同的数值曲线,黄菁发现工作中的难点是要在海量数据中,寻找与生产炉号最为匹配的时间节点,然后利用数据为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支撑。为此,黄菁推翻了以往的经验做法,通过与生产现场的技术人员沟通,最终采用将计量时间或者出炉时间前移、推后的方式寻找与实际生产炉号最相符的数值。经过2周时间,在大棒线原来的数据模块基础上,黄菁又增加了开轧温度、除鳞水压力、收集温度等关键控制点模块。随着模块正式投入使用,现场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就是智能化。黄菁介绍,为了让现场工作更加便捷,在大数据方面他们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今年初以来,他们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对关键工艺参数窄范围控制明细及按协议、钢种等的窄范围符合率进行统计,将委外的修磨工艺参数和中棒的缓冷数据增加到质量大数据平台。“目的就是让数据多'跑腿’,让职工少跑腿,做生产线最有力的'后台’。”黄菁说。